党群工作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群工作 > 活动动态

固爱国初心、承强国使命——中国自然资源报发表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潇文章

来源:中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 时间:2019-10-31 【字号:

幼年时,我就经常听父亲提起李四光先生的事迹:8岁立志报国,15岁出国留学,16岁跟随孙中山,23岁做实业部长,25岁改学地质,一生报效祖国。父亲1962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学专业后,以李四光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行,刻苦学习,毕业分配到地质队,终生从事地质事业,之后我亦受家庭熏陶,成了一名地质人。

不久前,我参观了李老纪念馆,展览中陈列的李四光先生事迹,比父亲当年讲述得更丰富生动,让我震撼不已。参观归来,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《李四光传》读完。合上书页后,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,先生一生的成就,源自他自小就立志读书报国,源自一颗爱国的初心,源自为祖国发展奉献的使命,源自严谨的科学精神。

少年时期的李四光,便怀着一颗爱国之心。8岁的他,听到父亲组织同仁抗倭寇,当即决定要和父亲一起立誓保家卫国。16岁加入同盟会,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“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”,科研一生、爱国一生。

无论身在何处,祖国都是李四光最大的牵挂。1949年的秋天,他已经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,在国外有大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,却因为心念祖国的发展,他和夫人冲破重重阻力,满怀着唯图国强、不谋己荣的爱国情怀,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身边许多中外好友不理解他的选择,李四光总是坚定地告诉他们:“我是炎黄子孙,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。现在,我的祖国和人民还在贫困中挣扎,我应当回去,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。”

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,是李四光不变的信条。1952年,他出任地质部首任部长,为解决新中国建设急需矿产资源制定地质工作计划、地质找矿部署,组建地质队伍,全方位大规模推进了新中国地质找矿工作。急国家所急,解决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,是他此时的首要任务。中国有没有石油?1914年美孚就扛着钻杆来了,但是摇头走了;1922年美国地质学家克威尔德教授也来了,东北瞧瞧、西南看看,留下一句“中国乃贫油之国”,走了。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,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,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该是丰富的,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。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,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、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。其找油指导思想是,先找油区后找油田。1954年,他做过《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》的报告,指出来3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,即青、康、滇地带,阿拉善-陕北盆地,东北平原-华北平原,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、四川盆地、伊陕台地、阿宁台地、华北平原、东北平原等地区,作为普查找油对象。1955年春,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。特别是在东北平原、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,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信心,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,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
李四光不仅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,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。他归国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家百废待兴。他知道,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兴起,地质科学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培养地质人才迫在眉睫。在办学理念上,李老坚持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必须坚持的理念。在教学中,他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,经常带领学生跋山涉水、四处奔波、餐风露宿,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河山川,只为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地质学知识。面对学术,李四光从不固步自封,创新、开拓是他毕生的追求。他叮嘱学生们:“我们要记着,作了茧的蚕,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。真理,哪怕是只见到一线,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,我们要继续战斗!”李四光信奉,“真正的科学精神,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。真正的科学成果,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。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,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,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。”他的科学精神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,发展了中国的地质事业。

读李四光的故事,感受到的是他从不曾改变的爱国精神,他自小立志随父抗倭、海外留学为国之所需转换专业、学成归国为国效力、毕生为国鞠躬尽瘁;感受到的是他一生坚守的严谨的科学精神,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守正与创新相融合,找矿实践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今年的10月26日,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。时光易逝,但先生的光芒依然耀眼,他的精神依然鼓舞我们爱国敬业,为祖国之强大发愤图强。“努力向学,蔚为国用”,我要把李四光的精神装在心里面、用在行动里,相信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也会一直陪伴着我们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。

 

作者:
摄影: